• 新冠疫情影响下宁夏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有助于发现旅游新线路,识别旅游市场新需求。基于网络游记,从新冠疫情对旅游流的影响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前后宁夏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后新的旅游节点与线路促使宁夏旅游流网络节点分布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新冠疫情增加了旅游者从边缘区旅游节点到其他边缘区旅游节点的可能性,改变了边缘区内旅游流网络节点的聚集和扩散效应;新冠疫情使宗教场所及演艺类核心旅游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在整个旅游流网络结构中消失,但绝 大部分核心旅游节点在新冠疫情前后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 基于NPP的石羊河流域环境治理工程成效评价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09-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人类活动是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计算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可以定量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评价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变异系数法计算治理前后的NPP人为影响值,比较2个时段NPP人为影响值的空间格局、变化及趋势,并以行政区为单元评价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研究表明:① 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覆盖了大部分区域,2000—2006年人为影响值介于-588.31~653.57 g·m-2·a-1,2007—2010年介于-644.30~673.63 g·m-2·a-1。2个时段人为作用对全流域植被NPP的正负影响均十分剧烈,整体都表现为正影响,净影响值从0.37T g Ca-1减少到0.33T g·a-1。② 治理后流域60.13%的区域NPP人为影响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正向影响减弱(占36.54%)和负向影响减弱(占12.09%),人类活动在直接作用区域有所放缓;但人为影响的方向变化较少,仅占5.60%。这说明虽然治理局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 各行政区治理成效各异,民勤与凉州区成效最为显著,其他依次为古浪、天祝、永昌、肃南、金川等县市。

  • 进化与未进化小球藻响应苯酚的转录组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苯酚是工业废水中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小球藻(Chlorella sp.)由于其生长快、抗逆性强,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是最有潜力的含酚废水处理藻株。但是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会造成小球藻细胞的氧化损伤。通过实验室适应性进化已经得到了可以耐受500 mg/L苯酚的小球藻藻株(L5)。本研究通过无参比较转录组学数据,在基因组尺度上考察了未进化小球藻(L3)和L5对高浓度苯酚的响应差异。无参比较转录组学结果表明进化后小球藻能够耐受并降解高浓度苯酚是多个代谢途径整体调控的结果。相比于原始小球藻(L3),进化后小球藻(L5)在500mg/L苯酚浓度下对苯酚氧化胁迫的响应增强,主要体现在细胞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氮代谢和三羧酸循环(TCA)等相关的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进化后小球藻通过这些响应降低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

  • 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3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利用中国北方15个省(区、市)320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差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时间尺度,对近55年来中国北方及不同干湿区气候干湿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年际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60-2014年中国北方地区整体呈变干趋势,年际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在同步波动中均呈下降趋势。②1960-2014年北方地区春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冬季湿润化趋势最明显,夏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夏季干旱化趋势最显著,夏季降水对年干湿状况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③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有干旱化趋势,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均呈湿润化趋势发展;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年际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呈上升趋势,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则相反。④中国北方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以及处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两侧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气候干湿变化均呈显著同步波动变化趋势,而中国北方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与中国北方西部非季风区的干旱区气候干湿变化呈显著反向波动变化趋势,夏季具有同样的规律,而冬季和春季四大干湿区干湿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一致性。

  • 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以中国2853个县(区)的GDP数据和全国1km格网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ESV、YEEH和EEHC模型,依据ESV和GDP单位面积变化计算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并借助ArcGIS 10.1平台对YEEH和EEHC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此揭示中国陆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逐渐好转,呈现出东北地区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好于中、东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反映出当面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之间总体上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状态从1980年的低于均值聚集模式发展变化到2010年的高-低两种聚集模式共同分布;(3)中国陆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度当前整体上趋于好转,但在区域分布上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需大力发展经济,而东中部地区则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持与修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西走廊县域城市竞合关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根据生态位理论,用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位宽度来反映各城市对所在群落中的资源占有和利用程度,通过聚类分析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划分对河西走廊20个县域城市的竞合关系进行了评价。结论表明:2001-2013年间,河西走廊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生态位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降,综合发展水平值与生态位宽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各城市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程度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嘉峪关市和金川区生态位始终位于河西走廊20个县域城市前列,为第Ⅰ类城市,凉州区、肃州区和甘州区为第Ⅱ类城市,阿克塞县、玉门市、敦煌市和肃北县为第Ⅲ类城市,其余11个城市为第Ⅳ类。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位错位、扩充、协同发展等理论,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出了相对应的基本竞合发展策略。

  • 林火碳排放的影响与减缓对策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12-03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02—2020 年,全球野火每年约排放73.2 亿吨二氧化碳(CO2),为化石燃料排放CO2的18.5%;其 中,林火碳排放约占野火碳排放20%左右(15 亿吨CO2)。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林火释 放的CO2呈增加趋势。例如,2023 年5 月以来的加拿大林火,截至8 月29 日已累计排放12.68 亿吨CO2。我国 在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的背景下,自2010 年以来林火发生次数和面积显著减小,为减少林火碳 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林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需要建立全面、客 观、公正的碳排放监测与计量系统,兼顾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排放、工业排放) 和自然林火碳排放;特别 是通过采取减少林火发生频率、降低火灾强度等有效手段,降低林火碳排放。针对极端林火预测和防控的世 界性难题,急需构建林火风险识别、预警-预测和防控技术体系,并加强林火过程碳排放研究,建立更加科 学、全面、自主可控的碳核算体系。

  •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